FreeRTOS-TCP/IP-相关基本概念
Ethernet Address:
在同一个以太网中,通过MAC地址(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,硬件地址)来识别不同的节点。MAC地址为 6 字节,由设备厂商配置。
数据以以太网帧(ethernet frames)数据格式,从本地以太网的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。
图片来自 wikipedia
MTU(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):
上图以太网帧数据中,头部字段为固定的14字节,尾部校验为固定4字节。
负载数据部分长度为 46-1500 字节。 其中,46字节最小数据,是由于以太网使用的CSMA/CD中冲突检测机制的需要。 而1500最大长度,是出于发送效率和时间的平衡:负载数据长度越大,头部固定长度占的比例越小,传输效率更高。但负载数据长度越大,传输时间越长,由于共享总线,发送期间其它节点无法发送数据,可能造成其它节点数据的拥堵。
不同的硬件支持的 MTU 可能不同(可能小于1500),实际使用需要根据系统具体情况配置参数。
当上层协议数据(封包后的)长度大于链路层的 MTU 时,数据需要拆分为多个包发送。
IP(Internet Protocol):
IP 协议是用于跨网络(inter-networking)通信的协议,例如互联网(Internet)。IP 网络中的节点使用 IP地址来标识自己。
IP数据包在以太网帧中传输,并且其自身可以传输TCP/UDP数据。IPV4数据头部格式:
图片来自 wikipedia
IP Address:
IP 网络中的不同节点,通过 IP地址来标识。
Static IP Address:手动配置的IP地址,设备启动时使用设定好的地址。
动态 IP地址:设备启动时,向DHCP(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)服务器请求 IP地址。
ARP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:
IP数据包是基于 IP地址进行数据发送/接收的,但IP数据包最终是作为以太网帧的负载来传输的,而以太网帧是基于MAC地址在局域网节点间传输的。因此,在以太网上实际传输 IP数据包前,需要知道目的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。
地址解析协议(ARP)就用通过IP地址获得MAC地址的协议,FreeRTOS-TCP协议栈在ARP表中存储了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。
网络掩码(Netmask):
网络掩码用来分割IP地址,获得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。利用网络掩码,可以获得本机所在局域网可以判别目标IP,是否在本局域网中。如果在本网络中,数据可以直接发送到目的主机,如果不在则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出去。
网关(Gateway):
网关是一个网络通向另一个网络的“关口”,路由器是网关的一种。当目标IP地址不在本局域网内时,就需要将数据发送给网关,从而传送到其它网络中。
UDP(User Datagram Protocol):
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,用户数据包传输协议,发送/接收数据报前,不需要建立传输层的连接。UDP协议无法确认数据包是否发送到接收端。如果需要数据的接收确认机制,需要应用层自己实现。
UDP数据报协议头:
图片来自 wikipedia
TC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):
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,数据发送/接收之前需要建立传输层连接。TCP协议自身保证数据能准确传输到接收端。相比UDP,TCP需要额外的RAM存储,来保持已发送的数据包,直到它们被接收端确认(否则,就需要重传)。TCP头部格式:
图片来自 wikipedia
UDP和TCP的比较(来自wikipedia)
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,数据发送/接收前需要握手来建立端到端的连接。
- 可靠性:TCP会进行消息确认,保证消息的可靠达到。TCP协议自动管理消息的重发,超时问题。使用TCP传输的情况下,要么消息没有丢失,要么内部多次重试超时后断开连接。
- 有序:不管TCP内部如何控制传输,在应用层上,发送端先发送A后发送B,在接收端的应用层一定是先收到A再收到B。可能TCP层面上B数据先达到,但TCP协议会等待数据都按序全部接收完成以后再递交到上层。
- 重资源(Heavyweight):TCP需要先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之后才能收发数据。TCP需要控制数据的可靠传输,并且需要进行拥塞控制,这些措施都需要额外的资源开销。
- 字节流:数据以字节流形式读取(上层应用每次调用API获取数据时按字节流读取的,发送端应用层一次发送的数据,接收方的应用层可能需要调用多次接收API)。
UDP是基于消息的无连接传输协议,数据发送直接进行,不需要管接收者当前的状态(是否就绪)。
- 不可靠:消息被发送后,无法确认消息是否抵达接受者。没有确认机制,没有超时、重发概念。
- 不保证有序:发送端发送两个消息后,它们到达接收端的顺序没有保证。
- 轻资源(Lightweight ):不需要维持连接,不要确认机制、拥塞控制的机制,因此相比TCP占用资源少。
- 数据报:数据有边界,接收方应用调用API接收时,是以数据报为单位来获取的。
- 广播:UDP无连接,可以广播发送的数据,数据可以被局域网上的所有设备接收。
- 支持组播。
MSS(Maximum Segment Size):
最底层的以太网数据帧,一帧的可以携带的最长负载(payload)为1500字节,对于上层数据,如果大于这个长度就需要进行分包发送了。MSS就是应用数据在IP层不分包的前提下,可以传输的最大长度,即1500减去IP帧头信息长度,以及TCP/UDP帧头信息长度。
如果TCP数据长度大于MSS,那么IP需要进行分包,那么其中一包丢了就会导致TCP层需要重发完整数据。
端口号(Port Number):
IP用来定位目标主机,端口号用来定位目标机器上的具体应用。
DHCP(Dynamic Host Control Protocol):
节点的IP地址可以配置为静态的,例如作为一个写死的值存在Flash中,在设备启动初始化时,使用该值作为自己的IP地址。
但静态IP地址,需要给每个设置指定一个特定的地址,不灵活。
局域网中的DHCP服务器,使得新节点可以随时接入,并向DHCP服务器动态申请IP地址。
DNS、LLMNR、NBNS:
域名/名字解析服务,可以提供域名字符串到IP地址的映射关系。
字节序:
对于多字节数据(uint32_t),TCP/IP是按大端字节序发送(高位字节先发送)。但实际数据在MCU内存的存储可能是小端,也可能是大端。所以对于多字节的数据类型,发送时需要转换为网络序(大端)。
参考连接:
【1】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thernet_frame
【2】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User_Datagram_Protocol
【3】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ternet_Protocol_version_4#Header
【4】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ransmission_Control_Protocol